央视《国宝档案之天台山国清寺》视频简介:
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件镇寺之宝,青铜鼎,它铸造于中国清朝乾隆年间,这件青铜鼎造型独特,十分珍贵。四十多年前它还收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现在却归千里之外的国清寺所有。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提出要到国清寺朝拜,周恩来为了增进中日友好关系,下令重修国清寺,挑选送往国清寺的文物共109件。
问禅国清寺,寻梅钟声悠 ...
来到了天台山,那肯定少不了要拜游国清寺。今天就带你游走国清寺,领略一下优美的天台山自然风光,感受一下悠久的天台宗佛教文化 。
国清寺座落于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约3公里 ,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根据智者大师绘制的蓝图,命司马王弘亲自督造,现存主要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韩国、日本以及世界各地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古寺深藏幽谷之中,更见清幽深邃,蓄秘藏玄。▼
从天台城至国清寺一路行来,塔影忽隐忽现,直至步近国清寺前第一道大门木鱼山,塔的雄姿才全部扑入游人的眼帘。寺塔矗立于祥云峰西麓,寺前干道右侧的山坡上。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之一,建于1300多年前,塔身黄褐色,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砖壁。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即可直接仰见蓝天。(现在为了保护文物,塔口已经封住,进不去了)▼
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观音菩萨与五百罗汉事先商定,由她来建造石梁桥,五百罗汉负责建造国清塔。约定于某夜同时开工,天亮为限,看谁造得快。观音菩萨法术高明,造桥并不需要砖石,只令潭中两条蛟龙腾空而起,彼此对接,便是势如彩虹的石梁桥。五百罗汉则实心实眼,逐块砌筑砖石,逐级建造佛塔。塔身用寺周村庄调运的灶台砖建造,塔头则用金地岭的岩石打造。塔身建成,正要搬运塔头时,鸡叫了,天亮了,只好停工。于是,国清寺的佛塔便缺了塔头,金地岭则多了一座塔头寺。
其实隋塔建造之初,每层都有架角,也有玲珑的塔顶。梁木方形,斗拱挑檐。平座倚柱,椽檐瓦拢。飞檐斗拱因为是木头制作的,毁于火灾,塔顶也被烧毁。经历多次火灾的隋塔,青砖变成了红砖,所以,塔身通体呈绛红色。▲
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七佛塔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据说这只是一行的衣冠冢。▼
从隋塔下方过七佛塔进国清寺,必经一亭一桥。亭名“寒拾亭”,桥名“丰干桥”。
寒拾亭,亭平面呈长方形,形似南方乡村的路亭(凉亭),南北有门相通,门上横匾题“五峰胜境”和“万松深处”,点出了国清寺的景观特色。寒石亭是为纪念唐代国清寺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
此图为出山门方向拍摄 ▲
丰干桥架于“双溪回澜”之上,是一座造型古朴,块石砌筑的单拱桥,两端有神态生动的石狮守护 ▼
丰干桥是为了纪念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和尚而命名的。这是一座长144米,宽3.4米的石砌拱桥,始建于宋代,清乾隆乙酉年重修。桥面石子铺设,两侧石板护栏,桥头石狮守护。
丰干桥的右侧是“教观总持”照壁 ▼
“教观总持”四个大字,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王震的手笔。教指“教理教义”,是佛学的思想真髓,观指“观心观法”,体现佛教的修持方法。“教观总持”的含义用现代的语言简单描述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佛教天台宗的立宗之本。▲
走过丰干桥,“陏代古刹”照壁豁然横陈于前,这四个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手笔。“隋”字少了一个“工”。在隋代时“隋”是写作“陏”的,唐朝建立后,认为“陏”是个不吉利的文字,将“陏”改成了“隋”,赵老先生是在还原历史。▼
过丰干桥,“陏代古刹”照壁左侧有黄色短墙,题“双涧回澜”。“双涧回澜”,是天台八大景之一,每逢夏秋大雨,桥下溪水满盈。东涧水色黄浊而湍急,西涧水色清澈而平缓,两涧之水在桥下汇合冲激,漩涡迭现,形成回澜之势,十分壮观。▼
桥北头西侧有一石碑,高约2.5米,宽约0.8米,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到这里学算而建的。▼
一行俗名张遂,是《大衍历》的编制者,是世界上最早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天文学大师,也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师之一。一行全国各地到处求学算法,听说天台山国清寺有位法名达真的高僧精通算法,就不辞辛劳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国清寺向达真和尚求教。因为算法与天地相通,一行不远万里前来天台山虔诚拜师学算的行为,感动了上苍,连看起来平常的溪水也自东向西逆流了,从此丰干桥头留下了“一行到此水西流”的故事。▲
国清寺的山门不同于一般的寺院,在照壁“隋代古刹”右侧,转九十度,朝东开。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的“国清讲寺”,两旁楹联大书“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
国清寺之所以称“讲寺”是因为国清寺是以讲经说法,研究教理教义为特色的大寺。区别于“禅寺”(以坐禅参悟为特色)和“律寺” (以注重研习和持戒为特色)。▲
原本进寺院得先买门票,售票处位于寺门右侧左拐。自2017年5月19日起将免门票进入▼
天台国清风景区的门票是10元,国清寺的香花券5元。相比于国内很多景区,国清景区这边的门票价格便宜到不可思议。自1973年国清寺恢复工作完成后,寺院就一直沿袭着低价收费的传统。目前定价15元的国清风景区门票,为的是降低收费门槛,让更多信奉佛教和天台宗的朋友能够怀着信仰前来礼佛参拜。▲
自2017年5月19日起,不再收取门票,免费对全民开放。
进入山门,首先看见的是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门神殿(又称弥勒殿)▼
殿前一对汉白玉的石狮更衬托出佛殿的庄严肃穆,这对石狮由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是文革时期,国清寺重修时由赵朴初会长亲自从北京选送过来的,非常珍贵,是国家一级文物。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是“雍正十二年九月”。▼
弥勒殿中正面端坐着袒胸露腹笑脸相迎的弥勒菩萨,两旁分列“哼哈二将”,弥勒佛的后背,立有身着盔甲,双手合十,金刚杵横放臂上的金身韦驮像。▲
为了减少路线重复,咱就先游鱼乐国吧,鱼乐国也就是国清寺的放生池,位于国清寺的西南角,从门神殿左侧的一道门进去 ▼
漫过小门,只见古木苍郁,鱼池如镜。▼
在放生池的北边,清心亭之下有一方石碑,刻“鱼乐国”三字。▼
“鱼乐国”和“清心亭”均为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手迹。国清寺放生池园之所以有别于他寺,命名为“鱼乐国”,即缘于此。▲
游完鱼乐国出来,穿过门神殿,前面是雨花殿(也即天王殿),此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 ▼
雨花殿的西侧为鼓楼,鼓楼底层供奉着观音菩萨 ▼
雨花殿的东侧为钟楼,钟楼上悬挂的梵钟,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铸造,钟楼底层供奉着地藏菩萨。▼
穿过雨花殿,漫上台阶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应该是处在国清寺的中心位置,作为皇家寺院的国清寺 大雄宝殿的牌匾是竖立的,这里有别于其他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牌匾是横向的。 ▼
这座矗立在大雄宝殿前的青铜大鼎来自故宫博物院,铸造于乾隆年间。▼
造型古朴大方,双耳三足,通高3.8米,上铸“圣寿无疆”四个大字,鼎上装饰有三狮戏球、法轮、法螺等八宝图案,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雄宝殿正中的莲花宝座上端坐着释迦牟尼佛青铜像,为明代所铸,佛像雕工细腻,神态安详。两旁站着阿难、伽叶二弟子,前面站着旃檀佛。左右两壁分坐着来自雍和宫的元代楠木雕成的十八罗汉,外贴真金,通体金光闪闪,造型生动,雕刻精细。后壁左右两旁分坐文殊、普贤二菩萨。▼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慈航普渡”大型壁塑,上塑南海普陀山全景,右上角有象征性的天台山。山下波涛汹涌,山上重峦叠嶂。观音大士手倾净瓶,脚踏巨鳌,衣袂飘拂,神态潇洒。身右的善财童子天真活泼,笑容可掬,拱手朝拜。左边是娑竭罗龙王的女儿,习称龙女。
沿着大雄宝殿右侧廊向东走是观音殿、隋梅方向 ▼
大雄宝殿东侧,入圆门,有个小巧玲珑的六角梅亭 ▼
亭前黄墙边有一株苍虬多姿的老梅树,相传为国清寺第一任住持灌顶禅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隋梅虽已年迈,但每到新春,仍然繁花满树,馨香四溢。▼
文革期间,花不开,果不结,枝枯叶干。待到文革结束,古寺全面整修后,枯木回春,花满枝头,果实累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似乎有灵性。▲
穿过梅亭,是向上的台阶 ▼
往上走就到了高处的药师殿(又称药王殿),拜拜药神,祈求全家人身体安康。▼
位于药师殿右侧的是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正中的丰碑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右连的丰碑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左边的一座丰碑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来到国清寺修习天台宗,次年回日本创立了天台宗,也称为“日莲宗”。他选择了与天台山风光相似的比睿山兴建一座仿似国清寺的延历寺,大兴天台宗教义,从此称该山为日本的”天台山”,该寺为日本“国清寺”。日本天台宗称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位于药师殿左侧的是法华经幢(报恩亭,日本信徒捐资建造),呈四方形,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 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
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
从药师殿的右侧台阶上去是观音殿、智者大师纪念堂 ▼
从此门进去就是智者大师纪念堂 ▼
在台阶左侧的石壁上,分别镶嵌着两块石刻:“说妙法藏”、“智者大师院” ▼
智顗(538—597),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智者大师纪念堂目前好像没有开放。▼
顺着石道往西是观音殿,观音殿与智者大师院由一条长廊相连着。▼
观音殿位于中间,东西两侧通过双柱长廊分别相连着智者大师院和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
重檐歇山,斗拱翘角的观音殿,雄踞于大雄宝殿之后上方,殿内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一尊,两旁或立或坐着观音的三十二化身。▲
长廊的西侧是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
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建成于1995年,堂内供奉着智者大师(中间)和高丽天台宗大觉国师(左边)、韩国天台宗上月大师(右边)。▲
从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的堂前向南望去,刚好能欣赏到空心透光的隋塔 ▼
从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前右侧下台阶 ▼
再顺着台阶往下走 ▼
然后沿着大雄宝殿的西侧走廊往南走 ▼
在廊的右侧有一道往下的台阶 ▼
下台阶进门是一个小院子,院子的北侧是三贤堂 ▼
唐贞元间,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丰干三尊宿,据传系文殊、普贤、弥陀三大士示观,故号称三贤也”。大殿中间依杖而立的塑像是丰干。▲
顺着大雄宝殿西侧的走廊往南出小门右拐,有个往下的台阶。▼
再右拐从此门进去 ▼
穿过堂廊,是一座两层楼五开间的精舍 -- 妙法堂,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环境十分清幽。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楼下为“台宗讲席”,是弘扬天台宗教义的场所。▼
其布置正中为精雕细刻的讲座,座后挂有阿弥陀佛水墨画像,座前摆有香案蒲团。讲座两边分列着几十张长条桌。每当讲经时,主讲法师高踞台上,两边讲座上坐落了老少僧众和男女信徒。▼
沿着妙法堂前的走廊往西,穿过堂廊 ▼
出了堂廊是位于国清寺西侧的分别是:玉佛阁、罗汉堂、伽蓝殿。
玉佛阁(即文物室),文物室里珍藏着2000多件文物 。▼
罗汉堂里供奉着五百尊罗汉,僧佛人像雕刻工艺精细,光泽照人,形象逼真,法相庄严,栩栩如生。▼
下图为五百罗汉堂后殿大门.▼
罗汉堂前后左右皆为碑廊,对面廊壁嵌石书“大中国清之寺”,应即柳公权所书,但碑已残▼
中国寺院的伽蓝殿里一般供奉的伽蓝菩萨都为关公,而在国清寺里的伽蓝殿里供奉的却是一位道长“桐柏真人” -- 王乔。历史上真实人物,是春秋时期周灵王的王太子,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园前550年),王乔太子因直谏而被废黜,天台山的浮丘公收他为徒,接他上山修道多年,成为驾鹤升天的神仙,后被道教列为“右弼真君”,位居道教仙真中的第五位。▼
桐柏真人为天台山第一位开山祖师。相传国清寺修建过程中,屡遭火灾,建不起来。后有高人指点:欲修国清寺,先供桐柏真人。国清寺的珈蓝殿先于大雄宝殿建起,由此,国清寺顺利建成。现在,桐柏真人身穿道装,在国清寺珈蓝殿护佑国清寺的安全。
历史上有许多地方,佛教与道教经常是明争暗斗,互不相容。而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宗的祖庭,却将保卫自身安全的要害工作交给道士,这在全国寺院中可说是绝无仅有,乃国清寺之一大特色。其实,天台山的佛道两教一直和睦共处,相安无事,互相兼容,共同发展,才成就了天台山佛国仙境的共荣局面 ,也即天台山和合文化。 ▲
沿着罗汉堂左侧柱廊向南走 ▼
向左拐进一条长廊 ▼
廊的中间是三圣殿,殿内供奉的是三尊樟木雕刻的丈六金身西方三圣立像,正中是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 ▼
在三圣殿的东侧是著名的独笔“鹅”字碑,书体疏密有致,笔势磅礴飞动,这是王羲之到天台华顶山灵墟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写下的。▼
现存的独笔“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清代书法家曹抡选补写的。据碑上邑人曹抡选(1801——1871)的跋语,自称经七个寒暑,苦学王羲之的笔法,将原来只剩半边的“鹅”字补全,从华顶寺移置于此。能将“书圣”的字补得这样浑然一体。▲
从“鹅”字碑右侧出廊,再右拐,经过雨花殿前道,前方是国清寺的出口方向 ▼
行走在这古老而朴实的庙宇里,心里感到分外的宁静,这也许就是佛教的魅力吧!
靠近出口方向的右侧是法物流通处 ▼
里面经营着一些佛教用品及佛法经书等 ▼
从寺院边门出来,放眼望去,依山傍水的古寺,左右双涧萦流,古松曲径,清幽极致 ▼
顺着石道走出山门,结束了今天的国清寺之旅 ▼
也许你知道灵隐寺,却没听说过国清寺,其实国清寺在宗教上的地位是远远高于灵隐寺的,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在日本、韩国都设有分院。国清寺后院的中日祖师碑亭和中韩祖师堂即是见证。天台宗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附上“国清寺导游图”一份